人际信任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关系
发布时间 : 2021-03-10      动态浏览次数 : 1260

   根据心理学理论,人际信任是指一个人人际交往时的心理状态,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际信任受到的重视程度在不断地加深。人际信任概念最早是由学者RotterJ.B.给出,在他看来,人际信任体现在人与人互动的过程中,相互之间对对方可靠程度充满期望[1]。另外一位社会学专家Hosmer认为人际信任并非理性之举,是一种即时的行为,即个体在纯理性的情况下不会做出的行为。我国的学者认为人际信任是一种保障和信心的程度[2]。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结构的重构,原来的社会价值观和个体的人生观在这样的形势下受到了巨大的冲击。然而,在这样一个过渡时期,新的社会价值观和社会的道德规范还没有完全成型,导致社会上出现了严重的欺骗、失信等道德问题,人们之间信任根基受到不断地冲击,摇摇欲坠,人际关系不断地向冷漠化发展,人与人之间爆发严重的信任危机。大学生是社会成员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不可避免会受到这样的社会风气影响。另外,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在这样的风气影响下,势必会使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降低,轻则对大学生的心理形成冲击,影响人际交往,重则关系到将来在社会上的发展。据此而论,大学期间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极其必要,大学生拥有良好心理状态有利于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进而促进他们的人际信任水平提高,从而拥有良好的人际信任水平,为走上社会奠定基础。

 一、大学生人际信任的现状

   当前,我国大学生的人际信任在现在社会形式的冲击下,人际信任水平受到巨大的影响,这引起了心理专家的重视。根据专家的调查研究成果,笔者在此作了总结。

  (一)当前大学生人际信任的特征

   就目前来说,对大学生人际信任的调查一般是采用人际信任测量表在需要测量的地区进行样本选择,再根据测量表的数据统计进行分析。经过大量学者的采样调查、分析,一致认为当前大学生的人际信任的总体水平在随着时间不断地递减,人际信任水平不高。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从年级上来看,有着一定的规律,一般来说,大一的人际信任水平最高,大三的最低,呈现出类似抛物线的趋势[3]。虽然,有的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大四的人际信任水平有所不同,但是,总体上来说是呈现这样的趋势。因为大一的新生在刚进入到大学时,还没有受到太多社会风气的影响,他们的独立生活才刚刚开始,经验较少,心思比较单纯,喜欢参加集体活动。因此,大一新生的人际信任水平很高。但是,随着进入大学的时间变长和年龄的增长,受到社会风气影响越来越深,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了大学中的竞争,感受到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同时,由于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没有完全稳定,渐渐失去了对其他人的信任,人际信任水平逐渐降低。等学生升入大四后,面临着毕业、各奔东西,学生在这样的情况下,开始怀念过去四年的时光,以前的矛盾、不和被分别的不舍所冲散,学生彼此之间又多了些信任和感情。因此,此时的人际信任水平有了一定的提升。从大学生的性别上来说,男生的人际信任水平和女生没有显著的差异,这是由于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对男女平等的理念加强了宣传力度,女性的社会地位有了较大的提升,女性可以和男性享受平等的权利和社会地位,也拥有和男人相同的接受教育的权力及可以自由与人交往的权力。同时,随着我国的独生子女政策的出台和实施,改变了一些家庭对男孩女孩差别对待的现状。因此,性别不同引起的差异越来越小,男性和女性的人际关系态度逐渐趋于一致。大学生的人际信任在地域上差别较小,具体来说城市和农村的基础教育没有多大差距。但是也有专家调查发现,农村大学生相对城市大学生人际信任水平较低,原因可能是农村大学生缺乏安全感。还有专家认为文科生相对理科生人际信任水平更高,原因可能是因为理科学生的性格总体来说较为内向,不善于表达,而文科生则性格较为外向,并且也善于表达,更加能取得别人的好感和信任。

  (二)大学生人际信任的影响因素

   根据研究结果,我国大学生人际信任水平有待提高,一般来说,影响大学生人际信任水平的因素包括个体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以及社会因素[4]。首先,个体因素。对于大学生个人来说,人际信任水平与个人性格有很大的关系,有一定神经质倾向的人,人际信任水平较高,性格内向的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也比较低,城府较深、善于掩饰自己的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都比较低。但也有学者持不同意见,认为性格外向的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未必就高,出现这种不同的结果,是因为研究者在对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研究时的出发点不同,比如,对于性格内向的学生来说,学者都一致认为性格内向的学生很善于隐藏和掩饰自己,他们不容易相信他人,也很难得到他人的信任,因此,性格内向的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都比较低。但是,对于性格外向的学生来说,性格大大咧咧,不太容易得到他人的信任,这样看来其人际信任水平会偏低。但是,换一个角度,性格外向者对别人容易信任,其人际信任水平又会相对来说较高。其次,家庭因素。每个人的家庭环境都是影响其未来发展的第一个影响因素。家庭环境中,父母的教育理念、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及父母、兄弟、姐妹等家庭成员之间关系是否和睦都对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有巨大影响。一般来说,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和睦友善,这样家庭出来的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相对较高,反之,如果处于单亲家庭、离异家庭,父母与孩子的交流较少,家庭没有和睦温馨的氛围,孩子对父母、对家庭缺乏信任,这极大影响到其人际信任水平。最后,社会因素与学校因素。学校是学生离开家庭进入的第二个重要场所,对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有重要的引导作用。良好的学校氛围会提高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但有的学校存在管理不公平、个别教师素质低下的现象,这些外在因素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对学生的人际信任造成恶劣影响。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社会各种复杂的矛盾冲突都会影响学生,另外,物质生活的多姿多彩会使学生产生追求物质的心态,也会对人际信任形成不良影响。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生人际信任的内在联系

   心理健康教育对人的心理健康有引导作用,它可以帮助人们解决心理问题带来的困扰。对于大学生来说,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提升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对大学生的人际信任的研究也会对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一)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提升大学生人际信任水平

   当今社会,大学生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遭受到了很大冲击,在这样的情况下,心理方面的因素会使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降低,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对于此时的大学生尤为重要。而心理健康教育是引导大学生走出心理困境、缓解心理压力的有效方法。比如,由于一些对他人习惯性保持怀疑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会对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的高低造成直接的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根据大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征,通过运用心理学方面的教育方法或者手段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消除其习惯性保持怀疑的心理问题,进而提升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一般来说,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很多种方法,例如,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团体训练,发挥团体内容易形成人际交互氛围的作用,让大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通过体验、学习,以及对自我的认识来改善与他人交往时的方式,增进与他人的关系,改变自我。培养大学生的信任感和归属感,进而提升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5]。另外,也可以通过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通过教育课程来给学生传输心理学知识,提升学生自己正确分析心理的能力。再通过课堂上的角色扮演、沟通交流等来促进学生间的合作,最终提高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

   (二)人际信任研究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在当前社会环境下,心理素质高、心理健康状况良好的大学生相较于心理素质较低、心理健康水平较差的大学生会更具有优势。因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更加重要。当前,我国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还有待提高,还需要更多的调查数据和科学依据来进行发展和完善。其中,对大学生人际信任的研究可以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真实的、客观的数据和科学依据。可以使心理健康教育在人际信任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大学生人际信任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最合适的教育方法,进而优化教育效果。例如,从上文的大学生人际信任现状可以看出,目前,从年级来看,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情况呈现由高到低再拔高的形势。针对这样的情况,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就可以将大学生分为大一时期、大二时期、大三时期、大四时期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采用不同的与之针对的教育方法,提高教学效率,有效改善大学生人际信任水平。对大学生的人际信任的研究,可以为心理健康教育指明新的发展方向,提供发展基础,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三、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分工越来越细化,这就要求学生之间要发扬协作、合作及团队的精神。人际信任水平直接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如果人际信任水平较低,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程度较差,那么,团队协作就无从谈起。不管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信任都是基础,高程度的信任可以激发人的潜能,可以使生活,以及工作更加美好。大学生的身心尚未成熟,良好的心理教育对大学生至关重要,对大学生的人际信任具有引导作用,拥有良好的人际信任,未来可期。反之,利用大学生人际信任的研究,能够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的进步与发展。

Baidu
sogou